公司在读博士李致春老师在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有机碳来源识别方面研究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Estimating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sources by multi-combined proxies for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a large and shallow eutrophic lake” 为题,发表在环境污染与评价管理研究方向国际主流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中科院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SCI期刊分区2区,汤森路透JCR分区Q1区,IF=4.005)上。该文章李致春老师为第一作者,公司为第二发表单位。
解析湖泊沉积物中不同来源的有机碳输入或贡献量是研究湖泊有机碳迁移转化过程影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对于研究湖泊碳循环有重要意义。如何评估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一直是国际生物地球化学领域的热点之一。然而,对于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如太湖,受生境类型、人类扰动和气象等因素的影响,沉积物有机碳来源复杂。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指标和模型来解析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有机碳来源识别是环境地球化学学科难点之一。文章以太湖为例,借助稳定同为素(δ13C、δ15N)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等指标对湖泊不同生态类型和不同湖盆形态沉积物有机碳来源进行了辨析,运用同位素端元混合模型和多元统计学对陆源、大型水生植被和浮游植物(蓝藻)等潜在有机碳的来源贡献率进行了估算,并且对这些指标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偏差进行了重点讨论,揭示了人类活动、湖泊水生植被类型、湖泊水流和气象等因素对大型浅水湖泊有机碳来源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为研究富营养化过程对湖泊碳循环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参考。
该研究受到公司宿州区域协同发展创新中心开放课题(2015SZXTZXKF01)的资助。同时,李致春老师还是公司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人员,该研究的部分样品测试工作在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数据分析工作得到了中心部分老师的帮助。近几年,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人员,在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的鼓舞下,充分利用该科研平台优势,已经在环境地球化学领域取得多项成果。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1479718307692?via%3Dihub